Friday, October 29, 2010

是日已過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修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
 

是日已過

by 净空法师 on Wednesday, October 27, 2010 at 10:45pm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
大眾,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。但念無常。慎勿放逸。


 這一天已經過去,壽命跟著少了一天。像魚,賴以活命的水又少了一些,這樣有什麼好樂的呢?
(佛經說人命在呼吸間,不要把財色名食睡看得太重。)


大眾,應當努力精進,
(生命無常,一口氣不來就死了。所以要格外用功,趕緊預儲往生資糧),


就像火已經燒到頭上,那樣的要緊
(不趕緊去救,就來不及了)。


只要時時刻刻,念著無常兩個字,千萬不要放鬆,只圖安逸。
(不能糊裡糊塗的過日子。)


佛告诉我们,如果我们这一生不好好定心修行,不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生后,果报多必在三途。

什么是佛法





什么是佛法(2)
by 净空法师 on 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 at 1:21am


什么叫世间法?什么叫出世间法?如果我们辨别不清楚,那就会误了大事!我也常说,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都没有的,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符号。你仔细看看“世间”这个字。“世”是指时间。世是三个十,三十年是一世,三十年代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“间”是界限。世间跟世界是一样的意思,就是界限。这两个字的意思,“世”就是执着,“间”就是分别;换句话说,我们还有分别执着,就是世间。你学佛法,学大乘佛法,学一乘佛法,统统是世间法。因为你还有分别执着,把一乘佛法也变成世间法,所以你才被污染了。假如我们对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,世间法也是佛法、也是出世间法,出世了。穿衣吃饭,幼稚园小朋友念的“小猫叫,小狗跳”,给你说都是出世间法。如何出世间?超越了分别执着。要懂得“息世染”这个意思。否则的话,你虽然不被世间法污染,你被佛法污染,佛法也是世间法。所以你要是不懂佛法,佛法也是毒药,佛法也害人,这个意思一定要知道。
 

什么叫污染?分别、执着、妄想就污染了。所以现代学佛的人(不只是现在,古时候也不例外),世间法不染了,把它放下了,佛法放不下,在佛法里面起分别执着,就又被佛法染了。世间法不贪了,贪心放下了,贪图佛法。你们诸位想一想,世尊是教我们把贪心除掉,不是教我们换一个贪心的对象。你贪心还在,世间法不贪了,贪佛法,你说糟糕不糟糕!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形相,看到莲花,就要想到世出世间统统不染,这个才叫做一真法界,才叫真正清净。  


~ 只要肯放下,统统是佛法
 ~ 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

Thursday, October 28, 2010

什么是佛法


什么是佛法(1)

by 净空法师 on 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 at 1:21am
 净空法师开示


道跟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?就是轻慢心,不恭敬。诸佛如来在此地,你对他不相信、轻视、不尊重,你都得不到。你对愚人、恶人尊重,你在他手上能够成就道业。所以善知识在哪里?善知识在自己的真诚恭敬之求,一切人都是善知识,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明白的为我们显示出来。五十三参里面,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社会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你以真诚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们接触,都能提升你菩萨的位次。你去看看五十三个是些什么人?里面有外道,我们今天听说是外道就轻视、瞧不起,错了!佛法修什么?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真诚心。五十三参教我们“历事炼心”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缘也好,恶缘也好,在这个里面修我们的清净心、平等心,成就无上菩提。
 

(三人行, 必有我师焉。则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)

Friday, October 15, 2010

法藏比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摄于Negeri Sembilan 弥陀村2010


(一)为国捐王,力求正觉

  在很久很久以前,阿弥陀佛也像我们一样,是一个世间的凡人。当时他是一个大国的国王,名为世饶王。其时有佛出世,名世间自在王佛。世间自在王佛在世界上教授佛法,为诸天及世间的人演说经文、讲论道要。世铙王听到佛的说法,顿然心开,明白了佛法的要义,非常欢喜,发起大菩提心,力求无上正觉,便舍弃了国土与王位,离世出家,成为比丘,法号为法藏。世饶王以国王身,放弃人间第一的富贵与荣华而出家求道,表现出真实的出离心。出离心正是修学佛法的基本。学佛人种种放不下,功名富贵、眷属恩爱、人我是非等等,究其根源,即是没有真实的出离心。

  法藏比丘才德过人,富有智慧,对佛法有很深的信解,并且志愿广大,修菩萨道,勇猛精进,人中第一。

  有一天,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佛前,礼佛赞佛,发愿要像佛一样,获得种种自觉觉他的功德,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,做众生的大导师,救度一切世间的人民,解除众生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痛。

  法藏比丘愿心广大,力求无上正觉:

  “未度有情令得度,已度之者使成佛;
    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。”

  救度世间,觉醒群迷,首须觉己。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,还不如自己坚定勇猛地求取正觉。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”精进勇猛地求取正觉,正是法供养,供养之最!自己觉悟了,才有真实的能力救度别人。蕅益大师说:“自未能度,云何度人,如被漂者,欲拯岸行。”

  法藏比丘发愿,他成佛后要成就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净土,让生死轮回、仅受痛苦的各类众生尽快地往生到他的国度,没有一切身心忧苦,唯有无量清净喜乐。为救度群迷,法藏比丘发无尽大悲,愿心坚固:

  “纵使身止诸苦中,如是愿心永不退。”

  (二)至心精进,结得大愿

  法藏比丘立志成佛,并欲成就超胜殊妙的佛国,让一切众生都生到他的国度安乐修道,并且永远不退,终究成佛。世间自在王佛告诉他,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,经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可穷见海底,若人能以至诚心求道,精进不已,肯定能成就自己的愿望的。

  世间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殊胜、差别的种种情况,并根据法藏比丘的心愿,将各种国土的净秽、善恶等种种情形现给法藏比丘观看。法藏比丘目睹各种国土的情况,仔细观察各个国土中人们的善恶,一一仔细分别,研究透彻,用了五劫的时间,对无量佛国刹土,种种奇妙功德、殊胜庄严,与各种善恶的差别,明了通达。经过长时深入的思惟、选择,修习、摄取、广选善妙,舍弃粗恶,终于结成大愿,要造就一个超过所有这些国土的佛国,这就是西方极乐净土。

  然后,法藏比丘又来到世间自在王佛面前,说了自己的想法。世间自在王佛印可说:“善哉!”并叫法藏比丘于大众中宣说他要造就极乐净土的殊胜大愿,让大众得到大善利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四十八愿”。

  由此可见,“四十八愿”其来有因,其中关于西方净土的种种构想,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,研究了许许多多的佛国刹土的种种情况,修习摄取才成就的。

  (三)积功累德,圆满成就

  法藏比丘发了大愿,就从愿起行,在无量劫中,依真实的智慧,勇猛精进,专心致志地修行,一心建造开阔广大、庄严殊妙的西方净土。《无量寿经》中记载了法藏比丘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是怎样勤勉修行的:“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,不起贪嗔痴欲诸想;不著色声香味触法。但乐忆念,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。行寂静行,运离虚妄。依真谛门,植 众德本。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。专求白法,慧利群生。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。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。和颜爱语,劝谕策进。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。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。庄严众行,轨范具足。观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。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。所有国城、聚落、眷属、珍宝,都无所著。恒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六度之行,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。”

  这段记载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福慧双修、自行化他的文字,浅显易明而内涵深湛,堪为所有净业学人日常修行、念佛学佛、自利利他的规范。

  由于这样积功累德地精进修行,法藏比丘在许多劫中,生生世世都感得胜果,或为德财具足的长者,或为居尘不染的居士,或为名门望族,或为高官显吏,或为人间的国王,或为天道的天主,生生世世感得善果,在许多佛前尊重供养,所作功德,无量无边。法藏比丘由于德财富足,生生尊贵,上宏下化,皆满所愿。

  就这样,法藏比丘广修菩萨行,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种种功德,终于圆满成佛,“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”;所发的四十八誓愿都圆满成就,“如实安住,具足庄严,威德广大,清净佛土”,功德庄严,圆明具德,广大清净的西方净土终于成就。

  法藏比丘成佛,即为阿弥陀佛;所成就的佛国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

Tuesday, October 12, 2010

【四正勤】


四正勤
(名數)又名四意斷,四正斷,四正勝。為三十七科道品中,次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。法界次第中之下謂:「一對已生之惡為除斷,而勤精進。二對未生之惡,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。三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。四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。」一心精進,行此四法。故名四正勤。

四念处



四法:    四念处:        四种念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颠倒:

不净--身念处--观身不净--净:执著身心是干净的。
  
苦 --受念处--观受是苦--乐:执著世间有快乐。
  
无常--心念处--观心无常--常: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。
  
无我--法念处--观法无我--我:执著有一个我。

四如意足,就是放下,就是专精

轻松学佛法(净空老法师法语)


1 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,我们修行要从这里下手。

2 三十七道品,分七个科目。前面这三科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,我们念佛也不例外,不能缺少。

3 所谓正助双修,念佛是我们正修,如果在生活当中能加上这三科十二个项目,就能帮助我们得一心,帮助我们成就功夫成片。

4 玄奘大师翻的《弥陀经》译本,三十七道品完全说出来;罗什大师译本里,将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(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)省略,只讲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这四科。

5 为什么罗什大师不提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?因为经上所讲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学,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。

6 实在说,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这三科都具足,都圆满了,也就是说,这三科都已经毕业了。

7 在西方极乐世界,前面这三科阿弥陀佛不要说了,为什么不要说?你想想看,哪一个往生的人不具足?不具足前面三科的条件,根本就不能往生。

8 也许有人会说,有很多往生的人没有学过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年,他就往生了,没错,他是没学过。你仔细去观察一下,他那一句阿弥陀佛,前面三科是不是具足?

9 四念处是看破,他要没有看破这个世界,他能往生吗?没有看破这个世界,他对这个世界有留恋,就去不了!

10 虽然没有学过四正勤,你看看那个往生的人,他在生前是不是断恶修善?他不但不做坏事,他坏念头都不动,他有一颗善心肯帮助别人,那四正勤不要学,他本身就具足了。

11 四如意足,足就是圆满的意思,有四种圆满的如意——欲、精进、念、慧。念也叫做心,慧也叫做思惟,这是在一般经典上所看到的名相。

12 四如意足不大好讲,讲了也不太容易懂,我过去用比较粗俗一点的言词来解释,我把它解释为“知足常乐、心安理得”,这个大家好懂。

13 四如意足,第一个是欲如意足。“欲”是欲望,欲望要知足,知足就如意了,否则的话,欲望没有止尽,那个不得了,你怎么可能如意?“精进”是常乐,所谓知足常乐。

14 念如意足,“念”是心安,心定了,安了。“慧”是理明白了,所以心安理得。四如意足,简单的讲,就是放下,就是专精。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、执着的心;专精就是《无量寿经》所说的一向专念。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,四如意足就具足了。

15 虽然没有学过前面三科,他的确统统具足,所以他能往生!如果不具足,他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。实在讲,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!那些念佛而不能往生的,他的心行与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不相应,所以他不能往生。

16 凡是念佛往生的人一定具足,不管他有学没学,他做到了,你问他什么叫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他不知道,虽不知道,他都做到了。

17 他在心行里头没有一丝毫欠缺,他真做到了。虽然做到,他不晓得,因为他没学过教,但是他决定往生。

18 由此可知,这个教学与不学没什么关系,懂得很好,不懂照样往生,道理在此地。


四足表四如意(四种禅定)

四足表四如意 在 <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> 中的 解释:又名四神足,原系四种禅定,谓修此四者,则能如意开发神通。一、欲如意足,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。二、念如意足,谓念念一心,住於正理。三、进如意足,谓精进直前,功无间断。四、慧如意足,谓真照离妄,心不散乱。

普贤菩萨

分享。。。。。。


【普贤菩萨圣诞】普贤菩萨圣诞在农历二月廿一。
  
  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常见的一位菩萨,他和文殊菩萨一起,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,文殊象征智慧,普贤象征真理。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(三曼多跋陀罗)的意译,又译作“遍吉”,即普遍贤善的意思。
  
   普贤的身世,《第二菩萨经》和《悲华经》均称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(即阿弥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)的第八子。《小乘经》则说他是妙庄王次女。而《华严经》则笼统地称“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”。
  
   据《法华经·普贤菩萨劝发品》说,当佛入灭后,若有人信奉诵持《法华经》,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在此人面前,守护其人,令其身心安稳,不受诸烦恼魔障之侵害。而《华严经》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,善财最后就是来到普贤菩萨处,普贤菩萨为他讲“礼敬诸佛”、“称赞如来”、“广修供养”、“忏悔业障”、“随喜功德”、“请转法轮”、“请佛住世”、“常随佛学”、“恒顺众生”、“普皆回向”。
十大行愿,因此普贤被称为“十大愿主”(或十大愿王)。
  
   据《华严经·菩萨住处品》说,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处,一直就住着许多菩萨,现有菩萨名叫贤胜(普贤),与其眷属等三人在其中演说法。因此中国佛教相传,位于汉地西南部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。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,在此修建普贤寺,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。北宋年间,峨眉山又铸建头戴五佛金冠,手持如意,结跏趺坐于象背的莲台上的普贤铜像一尊,此像重达630吨,是佛教艺术珍品。
  
   普贤菩萨像在佛教寺院中单独供的不多,多为释迦佛的胁侍。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,身穿菩萨装,坐于一六牙白象上,并且骑象的普贤菩萨像大都为合掌。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,表示威灵,《普曜经》云:“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,化作白象,口有六牙。”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的象征。《普贤观经》曰:“六牙表六度,四足表四如意(四种禅定)。”六度即一布施,二持戒,三忍辱,四精进,五禅定,六智慧。
  
   在密教中,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。《金刚界曼荼罗大钞》云:“普贤菩萨,左拳右莲,上有剑,密号真如金刚。”《胎藏界曼荼罗大钞》中说:“普贤头戴五佛宝冠,左手执莲,上有剑,右手伸掌。”
  
   普贤菩萨也常被视为祈求延命时的本尊。据《普贤延命经记》,普贤延命菩萨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,头戴五佛宝冠,右手持金刚杵,左手持金刚铃,坐千叶宝花,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。象足踏一大金刚轮,下有五千群象,金身放宝光。此像多为画像。另有二十臂的单尊像为头戴五智宝冠,二十臂分别拿着钩、索、轮、铃等物,坐在千叶宝花上,宝花下有四头白象,分别面向外站立。象的顶上有四天王,朝外面向四方站立,护持佛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