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27, 2010
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
 

 

净空法师

遇到佛法,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,这并非难事,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,关键就在觉悟。知道自己的毛病,就是觉悟;将毛病改正,这是修行。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,就无从改起。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,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。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,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自以为是。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,就是菩萨没有「自以为是」的观念,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,天天反省,天天改过,这是觉悟的人。迷人自以为是,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,过失都在别人。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,就是自己的过失;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,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。

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见到别人有过失,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。外面是缘,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,这就是大过失。所以会修行的人,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,善人善事可以学习,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,顺逆都是善知识。在反省中,正所谓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,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。

Monday, December 20, 2010

“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嗔痴慢、五欲六尘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修19 Dec 2010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净空法师

“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嗔痴慢、五欲六尘”这十六个字,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,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,你只要沾染上一、两个,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,你都不能成就。所以我在这么多年,在讲席当中,常常勉励同学,对这十六个字要能看得淡、放得下,这样你往生才有把握。

日常生活当中要看得淡,无论是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愈淡愈好,将来往生的时候,没有牵挂,没有累赘,这才能得自在。

皈依的真實義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蒲種净宗学会烹饪班





我真的是皈依,皈依就是拜老師,拜誰做老師?拜阿彌陀佛做老師,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。­皈依就是拜老師,皈依三寶,沒有說皈依某個法師,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­尤其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,他說得簡單、說得清楚、說得明­白,他給人傳授皈依,教人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他不說佛法僧。為什麼?我們能想像­得到,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,大概有七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,所以愈傳愈訛。一般人對­佛法產生誤會,提到皈依佛,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;皈依法,馬上就想到經典;皈依僧­,就想到出家人。你這樣皈依就錯了,皈依不是這個意思。
 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,他用覺正淨,然後再給你解釋,佛者覺也,佛是覺的意思,覺而不迷就­是皈依佛,你看看這哪有迷信;正而不邪,正知正見,不是邪知邪見,這叫皈依法;六根清­淨,一塵不染,這叫皈依僧,這個意思。所以佛是自性覺,法是自性正,僧是自性淨,講的­是自性三寶,不是外頭的,這你才真正皈依了。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,身行言教,­他身所表演的覺正淨,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淨,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。皈是回頭,依­是依靠,回頭依靠什麼?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,不是靠外頭,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。要是­皈依某個法師、某個和尚,那更糟糕,他有沒有大徹大悟?他有沒有明心見性?如果他要沒­有大徹大悟、沒有明心見性,他是六道凡夫,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?老師搞六道,­帶著你還是搞六道,你出不去。

 

Thursday, December 16, 2010

净空法师谈: 什么都放下了,就什么都不用学了吗?

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六十一集)2010/10/9

讀經是不是修行?是的,你得會;聽經是不是修行?是的,完全在你會不會。會的人怎麼樣­­­?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不會的人著相。會的人少,不會的人多。

我們要慢慢的練,從什麼地方練?就是從放下,認真學習又不著相,這就如法。

如果你真的我一切放下,我也不學了,你一事無成。為什麼?

你不是真的放下,真放下就開悟了。那怎麼不是真學,我是真放下了?你放下沒放下,你心­­­裡還有個「我什麼都放下」,這還沒放下,這個放下你才能開悟,你還是有!四空天人­就­是­這一類的,我什麼都放下了,萬法皆空,空了,結果怎麼樣?他的果報是四空天裡­面無­想天­,他什麼都不想,他在那裡頭。

為什麼出不去?因為他有無想,那個沒放下。我什麼都不想,你看,這一念沒放下,這一念­­­就變成無想天,他就受這個果報。無想也得放下,才乾淨。

這很難,太難太難了!大乘法裡面講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二邊不立就是中道,你執著­­­中道,你還是沒放下。所以凡夫,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,二邊不著又跑出一個中道,­總­是­放不下。

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活活潑潑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從這一點也能夠體會,我有沒有障­­­礙?有障礙。有障礙就想想,沒放下,真放下哪來的障礙!

净空法师谈: 世出世间法要「放下万缘,一心专注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美丽的大红花早餐
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六十四集)2010/10/12

一般人不能成就,就是沒有克己的功夫。自勝,中國人叫克己,克服自己懶惰、驕慢、放逸­,這都是煩惱,不能精進,意志不能集中,這煩惱習氣。

他能克服他的煩惱習氣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放下萬緣,一心專注,他能做到這個,世出世間­法,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,沒有不成就的,都會有超人的成就,要一心專注。

凡是不能成就的,成績平平,沒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,都是放逸,都是不能做到專注,不能­夠做到一心,這是一樁很難能的事情,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。

能做到,他表現在外面肯定是我們常常想的「誠敬謙和」,這個人真誠、恭敬、謙虛、和睦­,為什麼?表現在外面就是這樣的,內裡面有實德,真實的德能,外面表現出來一定是這個­樣子。

你看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說的,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趕考,跟這些同學們結伴一起旅行,他­在路上看到哪個同學表現的態度謙虛、恭敬、和睦,他就肯定這個人這次一定會考中。到放­榜果然,好像他所預料的都沒有一個是失敗的,都被他料中了。這是什麼?德行,內有實德­,外面才會謙虛。還有一點點傲慢,我們說得不好聽的人家叫缺德,他的德有欠缺,他不圓­滿,所以這種人往往去趕考他失敗了,他沒考取。這個《了凡四訓》也有例子,去罵主考官­,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,你為什麼不錄取?這裡頭有大道理在。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「­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你一定會找到。你去參加考試沒考取,肯定問題不在別人,在自己­,真正反省,改過自新,這下一次就沒有問題,就會考中。

人自勝難,勝他不難,勝他是教化眾生,前面是自度,後頭是度他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。自­己克服不了自己的,特別講微細的煩惱,這個很重要。

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,度量慢慢擴大,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現前,我們一般人講利害,念頭­還有,不會發作了,驕慢的念頭、怨恨的念頭,有,不嚴重,那有沒有障礙?有障礙。

見思煩惱必須在六道裡斷乾淨,只有無明煩惱斷了,無明的習氣能帶到實報莊嚴土。但是要­記住,它不能帶到常寂光土,常寂光土裡頭沒有,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,純真無妄,這是­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只要有一絲毫這種習氣在,自己都要生慚愧心,功夫不行,不能跟­菩薩比。此地的菩薩是法身菩薩,不是十法界的,十法界的菩薩帶這個習氣。這是學佛真正­想在這一生成就,當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,這習氣在都能往生。

可是我們要知道,習氣如果斷了,自己往生有把握;習氣沒斷;那就看臨命終時的運氣,這­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臨命終時,如果我們有三個條件能真正掌握到,就真能往生。

第一個,臨終的時候不迷惑,神智清楚;第二個,在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你念佛,有人提醒­;第三個,是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下,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沒有了,真能放下決定得生­。

所以臨終最怕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,糊塗了,人在病重的時候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,他也­能聽見、也能看見,問你:你是誰?這種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難。

所以臨終助念,功德不可思議!那個助念的人是提醒他、幫助他,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,這­才能得生。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自己努力更好,臨終有人助念好,沒有人助念也行,臨終沒­人助念走的人不少!這些人應該早就知道,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,求生淨土,唯一的一樁大­事。

所以在平時就訓練放下,就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­有其他的,這叫自勝。自勝當然能夠勝他,這稱之為勇,所以真正勇是克己,克服自己的煩­惱習氣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5, 2010

事 理

净空法师

佛法讲放下,不是说事,是说分别、执着,你要放下这个。事要不要做?事要做。事如果不做,那你对于家庭成员不负责任,这不是佛法;佛法是究竟圆满法,你要了解事实真相。事相要做到尽善尽美,理性决定是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的家庭在世间是第一个美满家庭,是令一切人羡慕你的,这叫佛法
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不孝父母、不敬尊长,不能入佛门。那是什么?那叫自私自利,逃避现实,这个不可以。

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,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,世间法觉了就是佛法,佛法迷了就叫世间法。世间法跟佛法,实在讲就是觉跟迷。

觉的人没有烦恼,没有贪瞋痴慢,没有自私自利。没有控制人事物的念头,没有占有人事物的念头。觉的人牺牲奉献,舍己为人,在家里头舍己为家里大众,在社会能舍己为社会大众,这个人受人欢迎,受人尊敬。你在社会上从事哪个行业,一定是认真负责,把你的工作做好,奉献给社会大众,这是佛法。

Thursday, December 9, 2010

普贤法语



普贤法语:我们的心量太小;要学普贤行,那是大心量。

Friday, December 3, 2010

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七十五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周倩如居士 弘法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净空法师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七十五集)2010/10/25

所謂火燒功德林,瞋恚是火。你這一生你修積的多少功德,學佛幾十年了,得要問問,你什­麼時候到現在沒發脾氣?如果昨天發了一場脾氣,你的功德從昨天到今天。為什麼?以前呢­?以前燒光了,一個脾氣一發全完了。

功德很不容易成就,福德不會,瞋恚火不燒福德,燒功德,為什麼?功德是清淨心,清淨平­等覺是功德,你一發脾氣心就亂了,你清淨心就沒有了。所以功德是非常不容易修,破壞功­德第一個因素就是瞋恚。

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忍,忍,在古時候從小就學忍,要學包容、要學忍、要學讓,忍讓通常是­連在一起的。最初是教你忍讓,然後慢慢進步曉得謙讓,謙虛、謙讓,到最高的境界是禮讓­,都從忍辱波羅蜜得到的。

布施是修功德,忍辱是保持功德不失掉。

喜歡布施,也喜歡發脾氣,這樣的果報在哪裡?多半去當魔王去了,阿修羅、羅剎、魔王。­他也有很大的勢力,為什麼?他修布施。為什麼會變成魔王?他有瞋恚。可是魔也好,阿修­羅也好,你要曉得,他也是盛極一世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墮到阿鼻地獄去。所以他是一世­興旺起來,下一世又墮落,這樣看起來多可憐,好景不常,他保不住。做阿修羅、做魔王時­候,你說他作多少業?他害多少人?所以忍辱不能不修。

這個辱是特別對中國人講的,中國人對這個字看得很重,你看古人所謂士,士是讀書人,明­理的人,「士可殺不可辱」,殺頭沒關係,侮辱不可以,這個不能忍受。所以翻經的法師:­你們中國人把辱看得這麼重,好,忍辱,他辱都能忍了,那當然什麼都可以忍了。所以本來­就是忍耐的意思,這是翻經的法師特別應中國人的根性,用忍辱對治瞋恚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, 2010

淨土大經解(第二百一十一集)



淨空老法師


本經《宋譯》曰:「所有眾生,求生我剎,念吾名號,發志誠心,堅固不退。彼命終時,我令無數苾芻(比丘)現前圍繞,來迎彼人。經須臾間,得生我剎。」其中「念吾名號」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。又《般舟經》曰:「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,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來生我國土。」又《觀經》言,下品下生者,或有眾生,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妙法,教令念佛(觀想念佛)。若不能念者,應稱佛號。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命終之後,即得往生。由上經義可證,所云「十念」者,直是持名念佛也。
  古注經家,於此願文,亦有異解。有曰此是「攝上品願,有說下品非也。」又有曰:「此是上三品。此中十念,是依十法起十念。非是稱名十念。」所云「依十法起十念」指彌勒所問十念。《彌勒發問經》言:「具足如是念,即得往生安養國土。凡有十念。何等為十?
   一者,於一切眾生,常生慈心。於一切眾生,不毀其行。若毀其行,終不往生。二者,於一切眾生,深起悲心,除殘害意。三者,發護法心,不惜身命。於一切法,不生誹謗。四者,於忍辱中生決定心。五者,身心清淨,不染利養。六者,發一切種智心,日日常念,無有廢忘。七者,於一切眾生,起尊重心,除我慢意,謙下言說。       八者,於世談話,不生味著心。九者,近於覺意,生起種種善根因緣,遠離憒鬧散亂之心。十者,正念觀佛,除去諸根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古德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


 

 

净空法师

古德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念起,诸位要晓得是六道三途,我们念头一起都是六道三途。一个善念,三善道;恶念,三恶道,所以才晓得念头可怕。佛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,不管是善念、是恶念,念头才一起来,“阿弥陀佛”,把这个念头压下去。你能够常常保持清净平等觉,你就是真念阿弥陀佛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

Sunday, November 21, 2010

修行

 

 

净空法师


今天這個時代,生活緊張,壓力沈重,工作繁忙,我們用什麼方法、什麼態度來學佛?待人接物要「外不著相,內不動心」,這一句佛號就念好了,念的就得力了。念佛求什麼?求一心不亂。你是二心、三心,見色聞聲,心都亂了,這怎麼行?念得再多也不行。
  
所以要記住,我修一心不亂的,我修清淨心的,心淨則土淨。接觸外面社會,外面人事紛紛來擾亂,對我們來講是很大的恩惠,為什麼?我們在這個境界裡面,時時刻刻考驗自己功夫得不得力。
我看到了,聽到了,心裡生煩惱,我的功夫不得力。那是菩薩,那是我老師!他來告訴我:你不行,功夫不得力!你面對這些人與事,不著相、不動心,很清淨,他就告訴你:你的功夫得力了。
所謂「歷事鍊心」,在人事裡面鍛鍊自己的清淨心,鍛鍊自己的平等心,才能圓成佛道。

Tuesday, November 16, 2010

「修行」



净空法师

「修行」即於日常生活、大眾相處中,起心動念之刻,修正自身錯誤行為。處處修正自己,即是化解衝突根本之道。

自性本無對立,凡存對立之念,即屬根本錯誤,一切煩惱習氣皆由是而生。心無對立則常保清淨、平等、覺。

要學,學諸佛菩薩轉境界,不為境界轉


净空法师

要學,學諸佛菩薩轉境界,不為境界轉
 
 
境隨心轉,那就得大自在。我們不行,我們迷了,迷了自性是什麼?是心隨境轉,苦不堪言,我們受外面環境管、操縱,哪有樂受?人真能轉境界,真的樂就現前。真轉境界,外面是什麼境界?給諸位說,外面就是極樂世界。所以中峰禪師講的話真的,不是假的,「此方即淨土,淨土即此方」,為什麼?他境界跟心轉了。學佛不是學別的,就得學這個本事。迷失自性的人還在造惡業,他們生活是現在這個娑婆極苦的世界。真學佛的人,真念佛的人,境界一轉,現在地球是什麼?是極樂世界,你所看的芸芸眾生個個都是佛。就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一樣,看到這個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,全是善知識在示現,就好像在舞台上表演,你在下面看戲,表演有正面的、也有反面的,都演得好。把宇宙之间 性相 理事 因果, 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没有终止表演给你看。我们在地球上,是在戲院里面看戲。你说 你多自在。我所说的话都是真的,都不是假的。所以要学,学诸佛菩薩轉境界,不為境界轉。

Sunday, November 14, 2010

“感别人的恩,改自己的过”



净空法师 胡小林: '三年半的学习时间,逐步发现自己的过错,我们现在提出的口号是:“感别人的恩,改自己的过”。学习弟子规、学习传统文化说到底,最后落实的就四个字,感恩与改过。我怎么感恩?你把过错改了,你就会感恩了。我怎么改过错?你会感恩了,你就能改过错。感恩和改过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,之所以不会感恩,就是因为有过错,正是因为有过错,所以你才不会感恩。感恩是看破,知道恩在哪里,知恩报恩;改过是放下,之所以放不下,不知道恩在哪,正是因为不知道恩在哪,所以你才会犯过错。所以改过是止,感恩是观,观察、看

修行

净空法师

要晓得,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,就在起心动念之处,我们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还有没有贪著?还有没有嫌弃?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,不顺自己意思生嗔恚心,这就造业了。
我们还有分别执着,我们还没有放下,心里面还有计较,还有是非,还有得失,还有好恶,这是道道地地的六道凡夫,这怎么得了。。

如何面对病痛



如何面对病痛

by 净空法师 on Sunday, November 14, 2010 at 12:32am

玄奘大师圆寂的时候,他生病。有学生就问他:您老人家修行有这么好的功夫,一生翻译这么多经典,有这样大的功德,怎么走的时候还生病?

他说那是无始劫以来的罪障,重罪轻报,在这一次病痛当中,所有业障都消除了。  我们今天是病痛很多,到了西方极乐世界什么病都没有了。给诸位说,你把一切万缘放下,就想西方极乐世界,你这一想什么病也没有了,一切法从心想生。 


心一定要清净。心里面所思所念全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那还有什么病?没病!  如果我们念念当中想过去、想未来、想世间五欲六尘,那当然生病,为什么?这就是病根,天天想病根,人怎么会不生病! 生老病死,修行人真正是没有老苦、没有病苦、没有死苦;生,过去了,都忘了。

一切众生不能避免的生老病死这四种苦,修行人没有了,四个都没有了,这是真的,一点都不假。

学佛的人可以求佛加持,但是不可以求感应,不可以求神通。我们常常听说,某人学佛着魔了。为什么会着魔?就是这种心态不正确,错误的心态容易招来魔障。学佛的人只要老老实实依照经典的理论、教训来修学,就会有不可思议的效果。

我们所讲的效果、讲的成绩,就是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。心清净,身就清净。身心清净,第一个效果,我告诉大家,决定不生病。

很多人这个地方病,那个地方痛;身心清净,病痛可以立刻消除,身心健康,自在快乐,这就是效果,离苦得乐马上就能够见得到。 心不干净,身不干净,就会生病;身心清净,病从哪里来,不可能来。


这一点,诸位要希望自己身体健康,不生病,你要好好地注意。
我们身要动,心要静,心不但要静,心要虚,心里头一无所有,这样的人决定长寿,这样的人决定不生病。

所以诸位要想一生不生病,不胡思乱想就不生病,胡思乱想是一定会生病的。  病从哪里来?今天大家知道了,从胡思乱想来的,你想得愈多,病就愈多;不想,病就没有了。


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怎么念法,才会相应。同修们应该明白,这个关系非常非常重要。这一句阿弥陀佛是依据自己深信切愿念出来,这个佛号才相应,这是正宗的净宗的正行,正修行法。  

我们凡夫往昔今生造的恶业太多,现前业障深重,所以惹上一身的病痛。如果心理健康,心地真诚、清净、平等,这个身体有一些小病,很容易恢复正常,为什么?境随心转。我们这个身体是境,境随心转,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为重要!


Thursday, November 11, 2010

放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同修正忙(指事相) ........在心里没有牵挂(指放下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一心专念阿弥陀佛!!!  感恩!



净空法师 世间的拉杂事,都是脱离三界、往生极乐世界的障碍,我们放不下也得放下。但是放下并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里没有牵挂。世间的善恶、是非,佛法、非佛法,都要从心里真正放下,专念一部经、一句阿弥陀佛,这一生必定圆满成就。

Monday, November 1, 2010

修行







净空法师法语- 修行

by 净空法师 on Tuesday, November 2, 2010 at 1:35am
◎处事难,处人更难;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,这些就是修行。


◎学佛的人,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,求'人'求不到,我们会生烦恼。求佛菩萨、相信佛菩萨,缘成熟的时候,佛菩萨自然会为我们安排一切。


◎世间无论如何变,万变中我们要求不变,唯一不变的就是'念佛求生净土'。时局险恶,灾难频繁,我们想做好事,而好事多磨,没有清净心、没有智慧和定力,没有办法应付灾变。所以心一定要清净,要能够定,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。净空法师法语

 ◎平日处世待人接物,都要用清净、平等、慈悲的心。慈悲要有理性、觉而不迷,不是感情用事;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,凡事顺其自然。心地清净,不管环境再复杂,也能看得清楚明白;心不清净,想看也会看错。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,这是自性的本能,我们现在失去本能,是因为妄念很多、心散乱,如果心清净,有定力,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。


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、六和、三学,接触大众的时候,则是历事练心,要遵守六度、十大愿王,保持心地清净,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。


’三福’是个人修学的基础。
第一条:‘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。’
第二条:‘受持三归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。’
第三条:‘发菩提心,读诵大乘,深信因果,劝进行者。”

‘六和’是我们处众的基本原则: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,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,利和同均。

‘三学’是戒、定、慧,是佛法的总纲领。在《无量寿经》经题上‘清净、平等、觉’,清净是戒学,平等是定学,觉是慧学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~根深不怕风摇动,树正无愁月影斜~

Friday, October 29, 2010

是日已過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修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。


 

是日已過

by 净空法师 on Wednesday, October 27, 2010 at 10:45pm
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?

大眾,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。但念無常。慎勿放逸。


 這一天已經過去,壽命跟著少了一天。像魚,賴以活命的水又少了一些,這樣有什麼好樂的呢?
(佛經說人命在呼吸間,不要把財色名食睡看得太重。)


大眾,應當努力精進,
(生命無常,一口氣不來就死了。所以要格外用功,趕緊預儲往生資糧),


就像火已經燒到頭上,那樣的要緊
(不趕緊去救,就來不及了)。


只要時時刻刻,念著無常兩個字,千萬不要放鬆,只圖安逸。
(不能糊裡糊塗的過日子。)


佛告诉我们,如果我们这一生不好好定心修行,不老老实实念佛求生净土,这生后,果报多必在三途。

什么是佛法





什么是佛法(2)
by 净空法师 on 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 at 1:21am


什么叫世间法?什么叫出世间法?如果我们辨别不清楚,那就会误了大事!我也常说,中国的文字是全世界任何国家民族里面都没有的,中国文字充满了智慧的符号。你仔细看看“世间”这个字。“世”是指时间。世是三个十,三十年是一世,三十年代表过去、现在、未来;“间”是界限。世间跟世界是一样的意思,就是界限。这两个字的意思,“世”就是执着,“间”就是分别;换句话说,我们还有分别执着,就是世间。你学佛法,学大乘佛法,学一乘佛法,统统是世间法。因为你还有分别执着,把一乘佛法也变成世间法,所以你才被污染了。假如我们对一切法没有分别没有执着了,世间法也是佛法、也是出世间法,出世了。穿衣吃饭,幼稚园小朋友念的“小猫叫,小狗跳”,给你说都是出世间法。如何出世间?超越了分别执着。要懂得“息世染”这个意思。否则的话,你虽然不被世间法污染,你被佛法污染,佛法也是世间法。所以你要是不懂佛法,佛法也是毒药,佛法也害人,这个意思一定要知道。
 

什么叫污染?分别、执着、妄想就污染了。所以现代学佛的人(不只是现在,古时候也不例外),世间法不染了,把它放下了,佛法放不下,在佛法里面起分别执着,就又被佛法染了。世间法不贪了,贪心放下了,贪图佛法。你们诸位想一想,世尊是教我们把贪心除掉,不是教我们换一个贪心的对象。你贪心还在,世间法不贪了,贪佛法,你说糟糕不糟糕!所以我们看到佛菩萨形相,看到莲花,就要想到世出世间统统不染,这个才叫做一真法界,才叫真正清净。  


~ 只要肯放下,统统是佛法
 ~ 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

Thursday, October 28, 2010

什么是佛法


什么是佛法(1)

by 净空法师 on Tuesday, October 26, 2010 at 1:21am
 净空法师开示


道跟学最大的障碍是什么?就是轻慢心,不恭敬。诸佛如来在此地,你对他不相信、轻视、不尊重,你都得不到。你对愚人、恶人尊重,你在他手上能够成就道业。所以善知识在哪里?善知识在自己的真诚恭敬之求,一切人都是善知识,《华严经》五十三参明白的为我们显示出来。五十三参里面,实际上就是教给我们社会各行各业、男女老少,你以真诚恭敬求法的心去跟他们接触,都能提升你菩萨的位次。你去看看五十三个是些什么人?里面有外道,我们今天听说是外道就轻视、瞧不起,错了!佛法修什么?修清净心,修平等心,修真诚心。五十三参教我们“历事炼心”,顺境也好,逆境也好,善缘也好,恶缘也好,在这个里面修我们的清净心、平等心,成就无上菩提。
 

(三人行, 必有我师焉。则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)

Friday, October 15, 2010

法藏比丘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摄于Negeri Sembilan 弥陀村2010


(一)为国捐王,力求正觉

  在很久很久以前,阿弥陀佛也像我们一样,是一个世间的凡人。当时他是一个大国的国王,名为世饶王。其时有佛出世,名世间自在王佛。世间自在王佛在世界上教授佛法,为诸天及世间的人演说经文、讲论道要。世铙王听到佛的说法,顿然心开,明白了佛法的要义,非常欢喜,发起大菩提心,力求无上正觉,便舍弃了国土与王位,离世出家,成为比丘,法号为法藏。世饶王以国王身,放弃人间第一的富贵与荣华而出家求道,表现出真实的出离心。出离心正是修学佛法的基本。学佛人种种放不下,功名富贵、眷属恩爱、人我是非等等,究其根源,即是没有真实的出离心。

  法藏比丘才德过人,富有智慧,对佛法有很深的信解,并且志愿广大,修菩萨道,勇猛精进,人中第一。

  有一天,法藏比丘来到世间自在王佛前,礼佛赞佛,发愿要像佛一样,获得种种自觉觉他的功德,要像过去无量诸佛一样,做众生的大导师,救度一切世间的人民,解除众生生老病死的种种苦痛。

  法藏比丘愿心广大,力求无上正觉:

  “未度有情令得度,已度之者使成佛;
    假令供养恒沙圣,不如坚勇求正觉。”

  救度世间,觉醒群迷,首须觉己。供养恒河沙数的佛菩萨,还不如自己坚定勇猛地求取正觉。《普贤行愿品》曰:“诸供养中,法供养最。”精进勇猛地求取正觉,正是法供养,供养之最!自己觉悟了,才有真实的能力救度别人。蕅益大师说:“自未能度,云何度人,如被漂者,欲拯岸行。”

  法藏比丘发愿,他成佛后要成就一个广大清净的佛国净土,让生死轮回、仅受痛苦的各类众生尽快地往生到他的国度,没有一切身心忧苦,唯有无量清净喜乐。为救度群迷,法藏比丘发无尽大悲,愿心坚固:

  “纵使身止诸苦中,如是愿心永不退。”

  (二)至心精进,结得大愿

  法藏比丘立志成佛,并欲成就超胜殊妙的佛国,让一切众生都生到他的国度安乐修道,并且永远不退,终究成佛。世间自在王佛告诉他,譬如一人以斗量取大海之水,经很长很长的时间都可穷见海底,若人能以至诚心求道,精进不已,肯定能成就自己的愿望的。

  世间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宣说了二百一十亿佛国殊胜、差别的种种情况,并根据法藏比丘的心愿,将各种国土的净秽、善恶等种种情形现给法藏比丘观看。法藏比丘目睹各种国土的情况,仔细观察各个国土中人们的善恶,一一仔细分别,研究透彻,用了五劫的时间,对无量佛国刹土,种种奇妙功德、殊胜庄严,与各种善恶的差别,明了通达。经过长时深入的思惟、选择,修习、摄取、广选善妙,舍弃粗恶,终于结成大愿,要造就一个超过所有这些国土的佛国,这就是西方极乐净土。

  然后,法藏比丘又来到世间自在王佛面前,说了自己的想法。世间自在王佛印可说:“善哉!”并叫法藏比丘于大众中宣说他要造就极乐净土的殊胜大愿,让大众得到大善利。这就是著名的“四十八愿”。

  由此可见,“四十八愿”其来有因,其中关于西方净土的种种构想,乃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时,研究了许许多多的佛国刹土的种种情况,修习摄取才成就的。

  (三)积功累德,圆满成就

  法藏比丘发了大愿,就从愿起行,在无量劫中,依真实的智慧,勇猛精进,专心致志地修行,一心建造开阔广大、庄严殊妙的西方净土。《无量寿经》中记载了法藏比丘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是怎样勤勉修行的:“于无量劫,积植德行,不起贪嗔痴欲诸想;不著色声香味触法。但乐忆念,过去诸佛,所修善根。行寂静行,运离虚妄。依真谛门,植 众德本。不计众苦,少欲知足。专求白法,慧利群生。志愿无倦,忍力成就。于诸有情,常怀慈忍。和颜爱语,劝谕策进。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。无有虚伪谄曲之心。庄严众行,轨范具足。观法如化,三昧常寂。善护口业,不讥他过。善护身业,不失律仪。善护意业,清净无染。所有国城、聚落、眷属、珍宝,都无所著。恒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六度之行,教化安立众生,住于无上真正之道。”

  这段记载阿弥陀佛因地修行时福慧双修、自行化他的文字,浅显易明而内涵深湛,堪为所有净业学人日常修行、念佛学佛、自利利他的规范。

  由于这样积功累德地精进修行,法藏比丘在许多劫中,生生世世都感得胜果,或为德财具足的长者,或为居尘不染的居士,或为名门望族,或为高官显吏,或为人间的国王,或为天道的天主,生生世世感得善果,在许多佛前尊重供养,所作功德,无量无边。法藏比丘由于德财富足,生生尊贵,上宏下化,皆满所愿。

  就这样,法藏比丘广修菩萨行,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种种功德,终于圆满成佛,“于一切法而得自在”;所发的四十八誓愿都圆满成就,“如实安住,具足庄严,威德广大,清净佛土”,功德庄严,圆明具德,广大清净的西方净土终于成就。

  法藏比丘成佛,即为阿弥陀佛;所成就的佛国,就是西方极乐世界。

Tuesday, October 12, 2010

【四正勤】


四正勤
(名數)又名四意斷,四正斷,四正勝。為三十七科道品中,次四念處所修之行品也。法界次第中之下謂:「一對已生之惡為除斷,而勤精進。二對未生之惡,更為使不生而勤精進。三對未生之善為生而勤精進。四對已生之善為使增長而勤精進。」一心精進,行此四法。故名四正勤。

四念处



四法:    四念处:        四种念: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四颠倒:

不净--身念处--观身不净--净:执著身心是干净的。
  
苦 --受念处--观受是苦--乐:执著世间有快乐。
  
无常--心念处--观心无常--常: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。
  
无我--法念处--观法无我--我:执著有一个我。

四如意足,就是放下,就是专精

轻松学佛法(净空老法师法语)


1 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对我们的修学非常重要,我们修行要从这里下手。

2 三十七道品,分七个科目。前面这三科,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不管修学哪一个法门,我们念佛也不例外,不能缺少。

3 所谓正助双修,念佛是我们正修,如果在生活当中能加上这三科十二个项目,就能帮助我们得一心,帮助我们成就功夫成片。

4 玄奘大师翻的《弥陀经》译本,三十七道品完全说出来;罗什大师译本里,将三十七道品前面三科(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)省略,只讲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这四科。

5 为什么罗什大师不提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?因为经上所讲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学,不是说我们这个世界。

6 实在说,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,这三科都具足,都圆满了,也就是说,这三科都已经毕业了。

7 在西方极乐世界,前面这三科阿弥陀佛不要说了,为什么不要说?你想想看,哪一个往生的人不具足?不具足前面三科的条件,根本就不能往生。

8 也许有人会说,有很多往生的人没有学过四念处,四正勤,四如意足,他就一句阿弥陀佛念了几年,他就往生了,没错,他是没学过。你仔细去观察一下,他那一句阿弥陀佛,前面三科是不是具足?

9 四念处是看破,他要没有看破这个世界,他能往生吗?没有看破这个世界,他对这个世界有留恋,就去不了!

10 虽然没有学过四正勤,你看看那个往生的人,他在生前是不是断恶修善?他不但不做坏事,他坏念头都不动,他有一颗善心肯帮助别人,那四正勤不要学,他本身就具足了。

11 四如意足,足就是圆满的意思,有四种圆满的如意——欲、精进、念、慧。念也叫做心,慧也叫做思惟,这是在一般经典上所看到的名相。

12 四如意足不大好讲,讲了也不太容易懂,我过去用比较粗俗一点的言词来解释,我把它解释为“知足常乐、心安理得”,这个大家好懂。

13 四如意足,第一个是欲如意足。“欲”是欲望,欲望要知足,知足就如意了,否则的话,欲望没有止尽,那个不得了,你怎么可能如意?“精进”是常乐,所谓知足常乐。

14 念如意足,“念”是心安,心定了,安了。“慧”是理明白了,所以心安理得。四如意足,简单的讲,就是放下,就是专精。放下是放下一切分别、执着的心;专精就是《无量寿经》所说的一向专念。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,四如意足就具足了。

15 虽然没有学过前面三科,他的确统统具足,所以他能往生!如果不具足,他念一辈子佛也不能往生。实在讲,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!那些念佛而不能往生的,他的心行与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不相应,所以他不能往生。

16 凡是念佛往生的人一定具足,不管他有学没学,他做到了,你问他什么叫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他不知道,虽不知道,他都做到了。

17 他在心行里头没有一丝毫欠缺,他真做到了。虽然做到,他不晓得,因为他没学过教,但是他决定往生。

18 由此可知,这个教学与不学没什么关系,懂得很好,不懂照样往生,道理在此地。


四足表四如意(四种禅定)

四足表四如意 在 <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> 中的 解释:又名四神足,原系四种禅定,谓修此四者,则能如意开发神通。一、欲如意足,谓修道趣果的欲望增进。二、念如意足,谓念念一心,住於正理。三、进如意足,谓精进直前,功无间断。四、慧如意足,谓真照离妄,心不散乱。

普贤菩萨

分享。。。。。。


【普贤菩萨圣诞】普贤菩萨圣诞在农历二月廿一。
  
   普贤菩萨是佛教中常见的一位菩萨,他和文殊菩萨一起,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,文殊象征智慧,普贤象征真理。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(三曼多跋陀罗)的意译,又译作“遍吉”,即普遍贤善的意思。
  
   普贤的身世,《第二菩萨经》和《悲华经》均称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(即阿弥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)的第八子。《小乘经》则说他是妙庄王次女。而《华严经》则笼统地称“一切如来有长子,彼名号曰普贤”。
  
   据《法华经·普贤菩萨劝发品》说,当佛入灭后,若有人信奉诵持《法华经》,普贤菩萨将与诸大菩萨一起出现在此人面前,守护其人,令其身心安稳,不受诸烦恼魔障之侵害。而《华严经》著名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中,善财最后就是来到普贤菩萨处,普贤菩萨为他讲“礼敬诸佛”、“称赞如来”、“广修供养”、“忏悔业障”、“随喜功德”、“请转法轮”、“请佛住世”、“常随佛学”、“恒顺众生”、“普皆回向”。
十大行愿,因此普贤被称为“十大愿主”(或十大愿王)。
  
   据《华严经·菩萨住处品》说,西南方有名叫光明山处,一直就住着许多菩萨,现有菩萨名叫贤胜(普贤),与其眷属等三人在其中演说法。因此中国佛教相传,位于汉地西南部的四川峨眉山是普贤的道场。晋代有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,在此修建普贤寺,这是峨眉山供奉普贤菩萨之始。北宋年间,峨眉山又铸建头戴五佛金冠,手持如意,结跏趺坐于象背的莲台上的普贤铜像一尊,此像重达630吨,是佛教艺术珍品。
  
   普贤菩萨像在佛教寺院中单独供的不多,多为释迦佛的胁侍。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,身穿菩萨装,坐于一六牙白象上,并且骑象的普贤菩萨像大都为合掌。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,表示威灵,《普曜经》云:“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,化作白象,口有六牙。”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的象征。《普贤观经》曰:“六牙表六度,四足表四如意(四种禅定)。”六度即一布施,二持戒,三忍辱,四精进,五禅定,六智慧。
  
   在密教中,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。《金刚界曼荼罗大钞》云:“普贤菩萨,左拳右莲,上有剑,密号真如金刚。”《胎藏界曼荼罗大钞》中说:“普贤头戴五佛宝冠,左手执莲,上有剑,右手伸掌。”
  
   普贤菩萨也常被视为祈求延命时的本尊。据《普贤延命经记》,普贤延命菩萨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,头戴五佛宝冠,右手持金刚杵,左手持金刚铃,坐千叶宝花,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。象足踏一大金刚轮,下有五千群象,金身放宝光。此像多为画像。另有二十臂的单尊像为头戴五智宝冠,二十臂分别拿着钩、索、轮、铃等物,坐在千叶宝花上,宝花下有四头白象,分别面向外站立。象的顶上有四天王,朝外面向四方站立,护持佛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