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December 27, 2010

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。

 

 

净空法师

遇到佛法,大家都希望在这一生中成就,这并非难事,确实每个人都能做到,关键就在觉悟。知道自己的毛病,就是觉悟;将毛病改正,这是修行。要是不知道自己的毛病,就无从改起。但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毛病很难,他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。而凡夫之所以为凡夫,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自以为是。菩萨与凡夫不同之处,就是菩萨没有「自以为是」的观念,只知道自己毛病太多,天天反省,天天改过,这是觉悟的人。迷人自以为是,即使反省也认为自己没有过失,过失都在别人。殊不知见到别人的过失,就是自己的过失;几时见不到别人的过失,自己的过失就没有了。

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见到别人有过失,就是自己烦恼习气起现行。外面是缘,缘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引出来,这就是大过失。所以会修行的人,所有的外缘都是善知识,善人善事可以学习,恶人恶事资助自己反省改过,顺逆都是善知识。在反省中,正所谓「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」,菩萨修行能成佛之理在此。

Monday, December 20, 2010

“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嗔痴慢、五欲六尘”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修19 Dec 2010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净空法师

“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、贪嗔痴慢、五欲六尘”这十六个字,是六道众生的烦恼习气,是无始劫来生死的根本,你只要沾染上一、两个,无论你怎样精进努力地修学,你都不能成就。所以我在这么多年,在讲席当中,常常勉励同学,对这十六个字要能看得淡、放得下,这样你往生才有把握。

日常生活当中要看得淡,无论是人事环境、物质环境,愈淡愈好,将来往生的时候,没有牵挂,没有累赘,这才能得自在。

皈依的真實義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蒲種净宗学会烹饪班





我真的是皈依,皈依就是拜老師,拜誰做老師?拜阿彌陀佛做老師,拜釋迦牟尼佛做老師。­皈依就是拜老師,皈依三寶,沒有說皈依某個法師,大乘教裡面講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­尤其在《六祖壇經》裡面,這禪宗的第六代祖師惠能大師,他說得簡單、說得清楚、說得明­白,他給人傳授皈依,教人皈依覺、皈依正、皈依淨,他不說佛法僧。為什麼?我們能想像­得到,他那個時候佛法傳到中國,大概有七百多年這麼長的時間,所以愈傳愈訛。一般人對­佛法產生誤會,提到皈依佛,就會想到泥塑木雕的佛像;皈依法,馬上就想到經典;皈依僧­,就想到出家人。你這樣皈依就錯了,皈依不是這個意思。
  所以他不用佛法僧,他用覺正淨,然後再給你解釋,佛者覺也,佛是覺的意思,覺而不迷就­是皈依佛,你看看這哪有迷信;正而不邪,正知正見,不是邪知邪見,這叫皈依法;六根清­淨,一塵不染,這叫皈依僧,這個意思。所以佛是自性覺,法是自性正,僧是自性淨,講的­是自性三寶,不是外頭的,這你才真正皈依了。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所表演的,身行言教,­他身所表演的覺正淨,口給你們所講的也是覺正淨,完全幫助我們回歸自性。皈是回頭,依­是依靠,回頭依靠什麼?依靠自性的智慧德相,不是靠外頭,這點同學們千萬要記住。要是­皈依某個法師、某個和尚,那更糟糕,他有沒有大徹大悟?他有沒有明心見性?如果他要沒­有大徹大悟、沒有明心見性,他是六道凡夫,我皈依他還不是一樣搞六道嗎?老師搞六道,­帶著你還是搞六道,你出不去。

 

Thursday, December 16, 2010

净空法师谈: 什么都放下了,就什么都不用学了吗?

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六十一集)2010/10/9

讀經是不是修行?是的,你得會;聽經是不是修行?是的,完全在你會不會。會的人怎麼樣­­­?離一切相,即一切法不會的人著相。會的人少,不會的人多。

我們要慢慢的練,從什麼地方練?就是從放下,認真學習又不著相,這就如法。

如果你真的我一切放下,我也不學了,你一事無成。為什麼?

你不是真的放下,真放下就開悟了。那怎麼不是真學,我是真放下了?你放下沒放下,你心­­­裡還有個「我什麼都放下」,這還沒放下,這個放下你才能開悟,你還是有!四空天人­就­是­這一類的,我什麼都放下了,萬法皆空,空了,結果怎麼樣?他的果報是四空天裡­面無­想天­,他什麼都不想,他在那裡頭。

為什麼出不去?因為他有無想,那個沒放下。我什麼都不想,你看,這一念沒放下,這一念­­­就變成無想天,他就受這個果報。無想也得放下,才乾淨。

這很難,太難太難了!大乘法裡面講「二邊不立,中道不存」,二邊不立就是中道,你執著­­­中道,你還是沒放下。所以凡夫,不是執著有就是執著空,二邊不著又跑出一個中道,­總­是­放不下。

放下是真正得大自在,真正活活潑潑,什麼障礙都沒有。從這一點也能夠體會,我有沒有障­­­礙?有障礙。有障礙就想想,沒放下,真放下哪來的障礙!

净空法师谈: 世出世间法要「放下万缘,一心专注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美丽的大红花早餐
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六十四集)2010/10/12

一般人不能成就,就是沒有克己的功夫。自勝,中國人叫克己,克服自己懶惰、驕慢、放逸­,這都是煩惱,不能精進,意志不能集中,這煩惱習氣。

他能克服他的煩惱習氣,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放下萬緣,一心專注,他能做到這個,世出世間­法,如果能做到這八個字,沒有不成就的,都會有超人的成就,要一心專注。

凡是不能成就的,成績平平,沒有很好的成績拿出來,都是放逸,都是不能做到專注,不能­夠做到一心,這是一樁很難能的事情,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到。

能做到,他表現在外面肯定是我們常常想的「誠敬謙和」,這個人真誠、恭敬、謙虛、和睦­,為什麼?表現在外面就是這樣的,內裡面有實德,真實的德能,外面表現出來一定是這個­樣子。

你看《了凡四訓》裡面所說的,了凡先生每一次上京趕考,跟這些同學們結伴一起旅行,他­在路上看到哪個同學表現的態度謙虛、恭敬、和睦,他就肯定這個人這次一定會考中。到放­榜果然,好像他所預料的都沒有一個是失敗的,都被他料中了。這是什麼?德行,內有實德­,外面才會謙虛。還有一點點傲慢,我們說得不好聽的人家叫缺德,他的德有欠缺,他不圓­滿,所以這種人往往去趕考他失敗了,他沒考取。這個《了凡四訓》也有例子,去罵主考官­,我的文章寫得這麼好,你為什麼不錄取?這裡頭有大道理在。古人講的話一點都不錯,「­行有不得,反求諸己」,你一定會找到。你去參加考試沒考取,肯定問題不在別人,在自己­,真正反省,改過自新,這下一次就沒有問題,就會考中。

人自勝難,勝他不難,勝他是教化眾生,前面是自度,後頭是度他,自度而後才能度他。自­己克服不了自己的,特別講微細的煩惱,這個很重要。

修行有了一定的程度,度量慢慢擴大,但是遇到重大的境界現前,我們一般人講利害,念頭­還有,不會發作了,驕慢的念頭、怨恨的念頭,有,不嚴重,那有沒有障礙?有障礙。

見思煩惱必須在六道裡斷乾淨,只有無明煩惱斷了,無明的習氣能帶到實報莊嚴土。但是要­記住,它不能帶到常寂光土,常寂光土裡頭沒有,無始無明的習氣都沒有,純真無妄,這是­我們不能不知道的。所以只要有一絲毫這種習氣在,自己都要生慚愧心,功夫不行,不能跟­菩薩比。此地的菩薩是法身菩薩,不是十法界的,十法界的菩薩帶這個習氣。這是學佛真正­想在這一生成就,當然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沒問題,這習氣在都能往生。

可是我們要知道,習氣如果斷了,自己往生有把握;習氣沒斷;那就看臨命終時的運氣,這­是真的不是假的。臨命終時,如果我們有三個條件能真正掌握到,就真能往生。

第一個,臨終的時候不迷惑,神智清楚;第二個,在臨終的時候有人提醒你念佛,有人提醒­;第三個,是在臨終的時候真能放下,對這個世間一絲毫的留戀沒有了,真能放下決定得生­。

所以臨終最怕現在所講的老人痴呆症,糊塗了,人在病重的時候連家裡親人都不認識,他也­能聽見、也能看見,問你:你是誰?這種情形之下就非常非常之難。

所以臨終助念,功德不可思議!那個助念的人是提醒他、幫助他,最後一念是阿彌陀佛,這­才能得生。我們了解這個道理,自己努力更好,臨終有人助念好,沒有人助念也行,臨終沒­人助念走的人不少!這些人應該早就知道,這是人生第一樁大事,求生淨土,唯一的一樁大­事。

所以在平時就訓練放下,就能把阿彌陀佛放在心上,心裡只有阿彌陀佛,除阿彌陀佛之外沒­有其他的,這叫自勝。自勝當然能夠勝他,這稱之為勇,所以真正勇是克己,克服自己的煩­惱習氣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5, 2010

事 理

净空法师

佛法讲放下,不是说事,是说分别、执着,你要放下这个。事要不要做?事要做。事如果不做,那你对于家庭成员不负责任,这不是佛法;佛法是究竟圆满法,你要了解事实真相。事相要做到尽善尽美,理性决定是没有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你的家庭在世间是第一个美满家庭,是令一切人羡慕你的,这叫佛法
佛法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,不孝父母、不敬尊长,不能入佛门。那是什么?那叫自私自利,逃避现实,这个不可以。

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,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,世间法觉了就是佛法,佛法迷了就叫世间法。世间法跟佛法,实在讲就是觉跟迷。

觉的人没有烦恼,没有贪瞋痴慢,没有自私自利。没有控制人事物的念头,没有占有人事物的念头。觉的人牺牲奉献,舍己为人,在家里头舍己为家里大众,在社会能舍己为社会大众,这个人受人欢迎,受人尊敬。你在社会上从事哪个行业,一定是认真负责,把你的工作做好,奉献给社会大众,这是佛法。

Thursday, December 9, 2010

普贤法语



普贤法语:我们的心量太小;要学普贤行,那是大心量。

Friday, December 3, 2010

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七十五集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周倩如居士 弘法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净空法师

文摘恭錄—淨土大經解演義(第一百七十五集)2010/10/25

所謂火燒功德林,瞋恚是火。你這一生你修積的多少功德,學佛幾十年了,得要問問,你什­麼時候到現在沒發脾氣?如果昨天發了一場脾氣,你的功德從昨天到今天。為什麼?以前呢­?以前燒光了,一個脾氣一發全完了。

功德很不容易成就,福德不會,瞋恚火不燒福德,燒功德,為什麼?功德是清淨心,清淨平­等覺是功德,你一發脾氣心就亂了,你清淨心就沒有了。所以功德是非常不容易修,破壞功­德第一個因素就是瞋恚。

所以佛教給我們要忍,忍,在古時候從小就學忍,要學包容、要學忍、要學讓,忍讓通常是­連在一起的。最初是教你忍讓,然後慢慢進步曉得謙讓,謙虛、謙讓,到最高的境界是禮讓­,都從忍辱波羅蜜得到的。

布施是修功德,忍辱是保持功德不失掉。

喜歡布施,也喜歡發脾氣,這樣的果報在哪裡?多半去當魔王去了,阿修羅、羅剎、魔王。­他也有很大的勢力,為什麼?他修布施。為什麼會變成魔王?他有瞋恚。可是魔也好,阿修­羅也好,你要曉得,他也是盛極一世,死了以後到哪裡去?墮到阿鼻地獄去。所以他是一世­興旺起來,下一世又墮落,這樣看起來多可憐,好景不常,他保不住。做阿修羅、做魔王時­候,你說他作多少業?他害多少人?所以忍辱不能不修。

這個辱是特別對中國人講的,中國人對這個字看得很重,你看古人所謂士,士是讀書人,明­理的人,「士可殺不可辱」,殺頭沒關係,侮辱不可以,這個不能忍受。所以翻經的法師:­你們中國人把辱看得這麼重,好,忍辱,他辱都能忍了,那當然什麼都可以忍了。所以本來­就是忍耐的意思,這是翻經的法師特別應中國人的根性,用忍辱對治瞋恚。

Wednesday, December 1, 2010

淨土大經解(第二百一十一集)



淨空老法師


本經《宋譯》曰:「所有眾生,求生我剎,念吾名號,發志誠心,堅固不退。彼命終時,我令無數苾芻(比丘)現前圍繞,來迎彼人。經須臾間,得生我剎。」其中「念吾名號」只能解作念佛洪名也。又《般舟經》曰:「爾時阿彌陀佛語是菩薩言,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,如是得來生我國土。」又《觀經》言,下品下生者,或有眾生,作不善業,五逆十惡,具諸不善。臨命終時,遇善知識,為說妙法,教令念佛(觀想念佛)。若不能念者,應稱佛號。「如是至心,令聲不絕,具足十念,稱南無阿彌陀佛。稱佛名故,於念念中,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。」命終之後,即得往生。由上經義可證,所云「十念」者,直是持名念佛也。
  古注經家,於此願文,亦有異解。有曰此是「攝上品願,有說下品非也。」又有曰:「此是上三品。此中十念,是依十法起十念。非是稱名十念。」所云「依十法起十念」指彌勒所問十念。《彌勒發問經》言:「具足如是念,即得往生安養國土。凡有十念。何等為十?
   一者,於一切眾生,常生慈心。於一切眾生,不毀其行。若毀其行,終不往生。二者,於一切眾生,深起悲心,除殘害意。三者,發護法心,不惜身命。於一切法,不生誹謗。四者,於忍辱中生決定心。五者,身心清淨,不染利養。六者,發一切種智心,日日常念,無有廢忘。七者,於一切眾生,起尊重心,除我慢意,謙下言說。       八者,於世談話,不生味著心。九者,近於覺意,生起種種善根因緣,遠離憒鬧散亂之心。十者,正念觀佛,除去諸根。」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古德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


 

 

净空法师

古德所谓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念起,诸位要晓得是六道三途,我们念头一起都是六道三途。一个善念,三善道;恶念,三恶道,所以才晓得念头可怕。佛教给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来对治,不管是善念、是恶念,念头才一起来,“阿弥陀佛”,把这个念头压下去。你能够常常保持清净平等觉,你就是真念阿弥陀佛,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。